分析儀器網
capm.ac.cn儀表網旗下【型號推薦:TH-NQ12,氣象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生產廠家,云境天合支持商家定制服務,設備選擇山東云境天合您放心】農業環境監測系統:為農業生產提供全面、實時、精準的氣象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高標準農田氣象站能夠實時提供氣象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及時做出決策和調整,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通過精準管理,農民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資源,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高標準農田氣象站的應用有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流失和污染,保護耕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現代化高標準農田氣象站的應用加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高標準農田氣象站是現代農業重要設施之一,它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全面、實時、精準的氣象服務,為農民制定科學的種植計劃和管理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一、產品簡介
NQ12農業氣象站是一款高度集成、低功耗、可快速安裝、便于野外監測使用的高精度氣象觀測設備。
該設備由氣象傳感器,采集器,太陽能供電系統,立桿支架,云平臺五部分組成。免調試,可快速布置,廣泛運用于氣象、農業、林業、科學考察等領域。
二、產品特點
1.低功耗采集器:靜態功耗小于1mA
2.標配GPRS聯網、支持擴展藍牙、有線傳輸
3.七寸安卓觸屏,版本:4.4.2、四核Cortex™-A7,512M/4G
4.支持modbus485傳感器擴展
5.太陽能充電管理MPPT自動功率點跟蹤
6.三米碳鋼支架,兩節螺紋旋接
7.短信報警,超限后向手機上發送短信
8.ABS材質防護箱,耐腐蝕、抗氧化,防水等級IP66
三、技術參數
1.采集器供電接口:GX-12-4P,輸入電壓8-16V,帶RS485輸出json數據格式
2.傳感器modbus、485接口:GX-12-4P插頭,輸出供電電壓12V/1A,設備配置接口:GX-12-4P插頭,輸入電壓5V
3.太陽能供電、配置鉛酸電池,可選配30W 20AH/50W 20AH/100W 100AH.充電控制器:150W,MPPT自動功率點跟蹤,效率提高20%
4.數據上傳間隔:1分鐘-1000分鐘可調
5.屏幕尺寸:1024*600 RGB LCD
6.部分傳感器參數
名 稱測量范圍分 辨 率準 確 度
環境溫度-40~+80℃0.01℃±0.3℃(25℃)
相對濕度0~100%RH0.01%RH±3%RH(20%~80%)
光照強度0-157286LUX1Lux<±3%
大氣壓力300-1100hpa0.1hPa±0.25%
露點溫度0~+70℃0.1℃±1℃
管式土壤溫度-30~+70℃0.01℃±0.3(-10~70℃)
管式土壤濕度0~100%0.1%±3%
管式土壤鹽分0~20000us/cm1us/cm±3(0~10000us/cm)±5%(全量程)
土壤PH(電極法)0-14PH0.01±0.1PH
土壤氮磷鉀0~1999mg/kg1 mg/kg±2%
土壤蒸發量0~75mm0.1mm±1%
風 向0~360°(8方向)1/8<3°(>1.0m/s)
風 速0~30m/s0.1m/s±(0.2+0.03V)m/s(25℃,V表示風速)
雨 量≦4mm/min0.2mm≤±2%
紫外輻射0~500W/㎡0.01W/㎡≤±3%
日照時數0~6500h0.1 h<0.2 h
光電總輻射0-2000W/m21W/m2<±3%
光合有效輻射0-2000W/m21W/m2≤±5%
二氧化碳400-5000ppM1ppM±(50ppm+5%讀數
PM2.50-1000ug/m?1ug/m?±10%(<500微克)
PM100-1000ug/m?1ug/m?±10%(<500微克)
一氧化碳0-1000ppm1PPM±2PPM
二氧化硫0-20PPM0.1PPM±1PPM
二氧化氮0-20PPM0.1PPM±1PPM
臭氧0-20PPM0.1PPM±1PPM
負氧離子0~10萬個/cm31個/cm3讀數±10%;離子遷移率≤±20%
含氧量0~25%Vol0.1%±3%FS
四、云平臺
1.CS架構軟件平臺,支持手機、PC瀏覽器直接觀測、無需額外安裝軟件。
2.支持多帳號、多設備登錄
3.支持實時數據展示與歷史數據展示儀表板
4.云服務器、云數據存儲,穩定可靠,易于擴展,負載均衡。
5.支持短信報警及閾值設置
6.支持地圖顯示、查看設備信息。
7.支持數據曲線分析
8.支持數據導出表格形式
9.支持數據轉發,HJ-212協議,TCP轉發,http協議等。
10.支持數據后處理功能
11.支持外置運行javascript腳本
客服熱線: 0571-87759942
加盟熱線: 0571-87756399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